導航:首頁 > 國債期貨 > 國債管理市場化改革

國債管理市場化改革

發布時間:2021-04-08 15:17:35

❶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狀況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提出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1993年,黨的十四大《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利率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為基礎,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調控核心,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的市場利率管理體系。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中央銀行按照資金供求狀況及時調整基準利率,並允許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在規定幅度內自由浮動。

2003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黨的第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後開放金融市場的需要,人民銀行將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存款先大額長期、後小額短期的基本步驟,逐步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

三、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

自199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以來,經過7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1998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進行了市場化發債,1999年10月,國債發行也開始採用市場招標形式,從而實現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

1998年,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再貼現利率成為中央銀行一項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服務於貨幣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銀行再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1.7],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2] ,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制定。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擴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變。在擴大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時,推出放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計、結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進行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1999年10月,人民銀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進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2003年11月,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降為3年以上不含3 年)。

積極推進境內外幣利率市場化。 2000年9月,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含300萬)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開了英鎊、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確定。2003年11月,對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確定。

回顧1996年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國人民銀行累計放開、歸並或取消的本、外幣利率管理種類為119種,目前,人民銀行尚管理的本外幣利率種類有29種。今後,隨著金融機構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將不斷擴大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自主權,完善利率管理,並通過中央銀行的間接調控,引導利率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

❷ 如何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2012年6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6月8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引人注意的是,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意味著嚴格的存貸款利差管制出現松動,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全面提速。
發軔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利率市場化,在過去近二十年的歷程中基本遵循了漸進式改革思路。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總體思路,人民銀行一直致力於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2004年中國基本實現了外幣存貸款利率完全放開和人民幣「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階段性目標。隨後,央行改革重心轉向市場利率體系建設,以為存貸款利率完全市場化創造基本環境。截至目前,以Shibor利率為定價基礎,輔之以國債利率和利率互換等品種的市場利率體系也已初步建立,這就意味著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外部條件日趨成熟。此刻,央行選擇非對稱降息,不僅是應對經濟下行的短期相機決策,更有著推進金融體系改革的長遠政策考量。
形式上,非對稱降息使存貸款利差管制范圍更加自由靈活,但本質上卻使利率能更好地發揮資源最優配置的作用。從經濟學角度看,利率可以理解為非常重要的資金價格,即投資人讓渡資本使用權而索要的補償,其包括對機會成本的補償和對風險的補償。在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利率的作用之所以很大,基本原因在於,對於各個獨立決策的經濟人——企業、個人以及其他——來說,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大化是基本准則。而利率的高低直接關繫到他們的收益。在利益約束的機制下,資金供給方將依據借款人的風險程度定價,而資金需求方則將充分考慮利率這一成本變數。早前由於利差管制,存款人無法甄別商業銀行的實力,商業銀行也無法有效甄別貸款需求方的風險水平,進而導致資源錯配和整體無效率。伴隨著存貸款管制范圍更加靈活,商業銀行可以依據自身實力和貸款需求方風險水平,對存貸款資金進行更加市場化的定價。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存貸款利率浮動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利率在有效配置市場資源的過程中也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調節作用。
回顧利率市場化的國際經驗,美日韓以及阿根廷、智利等國的金融發展狀況都在利率市場化前後出現明顯變化。從微觀層面的銀行發展看,一是各國存貸利率水平出現了先升後降的趨勢,而存貸利差則是先降後升;二是銀行業的經營風險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迅速上升,部分國家出現了中小銀行的倒閉潮;三是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出現了明顯的調整,非利息收入成為新的增長點。從宏觀層面的金融運行看,與利率市場化相伴隨的兩大經濟態勢值得關註:一是各國的貨幣信貸投放出現明顯擴張,物價總水平波動明顯加劇;二是部分國家出現了匯率升值趨勢,吸引了大量套利的國際資本。由於金融制度不健全,以阿根廷和智利為代表的激進式改革國家最後出現了嚴重的匯率和外債危機。
各國利率市場化後的金融發展經驗為中國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本次非對稱降息僅僅是中國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開始。粗略估計,本次非對稱降息,商業銀行為實體經濟讓利不少於2000億元。銀行作為高度的順周期行業,伴隨經濟下滑,未來將面對較為嚴峻的經營壓力。從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改革的大局出發,中國的監管層推進利率市場化仍需堅持漸進式改革模式,在金融制度架構和貨幣政策框架調整方面做好充分准備,並為商業銀行經營轉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一,漸進式改革是中國利率市場化的理性選擇。各國利率市場化的經驗告訴我們,漸進式改革模式是符合中國經濟金融基本國情的理性選擇。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與利率市場化之前的美日韓等國具有較大相似之處。一方面,通貨膨脹率高企和市場利率攀升,「負利率」現象日益嚴重;另一方面,「金融脫媒」對銀行傳統業務模式提出嚴峻挑戰。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已經由10年前的92%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53.7% ,而高收益理財產品的快速發展則導致大量資金從銀行表內流出。據有關統計,2011年上半年中國理財產品發行規模高達3.57萬億人民幣,已相當於同期存款余額的4.5% 。因此,從保護存款人利益和促進銀行轉型發展角度看,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迫在眉睫。但是,美日韓等國長達16年的改革經歷告訴我們,利率市場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市場主體看,國有企業作為主要資金需求方,其資金硬約束仍需進一步增強;而作為資金供給方的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等仍需進一步完善。培育經濟主體的市場觀念和市場行為,加強和完善金融市場的基礎制度建設,都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只有做到改革循序漸進,才能有效應對利率市場化過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第二,金融制度創新是利率市場化的有力保障。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要加強金融改革總體設計,鼓勵金融制度創新,重點解決金融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和深層次矛盾,全面推進利率市場化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們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有效推進依賴於兩大制度保障:一是存款保險制度。利率市場化在資金定價市場化的同時將實現定價主體行為的市場化,必將會有部分金融機構退出市場。由於銀行破產倒閉涉及到廣大儲戶的根本利益,因此由政府主導構建存款保險制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就大大增強。二是要統籌協調利率市場化與匯率改革的關系。從國際經驗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先,匯率市場化改革在後,可以較好地規避國際資本對國內金融市場的沖擊。
第三,貨幣政策框架調整是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利率管制完全放開之後,由於市場利率將成為資金供求的決定變數,因此中國目前以貨幣供應量(M2)為中間目標的政策調控框架將會調整。一是市場化利率將成為新的中間目標。在美國等利率完全市場化的國家,市場利率是反映市場資金稀缺程度的指示燈。貨幣當局的政策調控將重點追蹤市場利率的變化趨勢,維護市場資金平衡。二是貨幣政策工具將有重大調整。利率、匯率等價格型工具將取代貨幣供應量、存款准備金率等數量型工具成為主要政策手段。在調控過程中,貨幣市場將成為中央銀行實現政策目標的主要場所。
第四,經營轉型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內在要求。由於目前較高的存貸利差水平,一旦利率管制完全放開,中國銀行業必將出現存貸利差縮窄的問題。與這個過程相伴隨的則是銀行業痛苦的轉型和變革過程。一方面,部分資金定價能力弱、風險管理能力差的中小型銀行,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邊緣化,甚至被淘汰。另一方面,多數銀行為了謀求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將根據形勢變化調整經營策略,逐步實施以非息收入為導向的綜合化經營戰略。銀行業轉型和變革的進程也是銀行業格局重構的過程。值得指出的是,監管當局要把握好改革和監管的進度和力度,保障銀行業穩健經營和金融市場平穩運行,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❸ 迄今為止,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都經歷哪些階段越詳細真好,謝謝大家了!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提出

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1993年,黨的十四大《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我國利率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為基礎,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調控核心,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的市場利率管理體系。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中央銀行按照資金供求狀況及時調整基準利率,並允許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在規定幅度內自由浮動。

2003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黨的第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進一步明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

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據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我國經濟金融發展和加入世貿組織後開放金融市場的需要,人民銀行將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存款先大額長期、後小額短期的基本步驟,逐步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

三、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

自199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以來,經過7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1998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進行了市場化發債,1999年10月,國債發行也開始採用市場招標形式,從而實現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

1998年,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再貼現利率成為中央銀行一項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服務於貨幣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銀行再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1.7],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2] ,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制定。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擴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變。在擴大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時,推出放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計、結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進行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1999年10月,人民銀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進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2003年11月,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降為3年以上不含3 年)。

積極推進境內外幣利率市場化。 2000年9月,放開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含300萬)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開了英鎊、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確定。2003年11月,對美元、日元、港幣、歐元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商業銀行可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變化,在不超過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確定。

回顧1996年以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國人民銀行累計放開、歸並或取消的本、外幣利率管理種類為119種,目前,人民銀行尚管理的本外幣利率種類有29種。今後,隨著金融機構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將不斷擴大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自主權,完善利率管理,並通過中央銀行的間接調控,引導利率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

❹ 為什麼要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

1、為什麼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我國的必然趨勢?
為了使貨幣政策工具之一的利率工具發揮出更大的效用,從長遠來講,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個必然的發展目標,對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及改革其他相關制度、優化資金配置、調整國民經濟結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那些進展?
早在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九五」時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2001年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提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

通過十餘年的努力,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特別是貨幣市場利率放開的進度比較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是逐步實現貨幣市場利率品種的市場化,包括銀行同業拆借利率、債券回購利率、票據市場轉貼現利率、國債與政策性金融債的發行利率和二級市場利率等。二是不斷簡化存貸款利率管理。過去管理的利率品種很多,近年來,通過放開或取消管制,提高了商業銀行管理利率的自主性。三是先後三次擴大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率浮動幅度,增強了銀行貸款的風險管理能力,緩解了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四是放開了對外幣利率的管理。目前,人民銀行管理的外幣利率品種已經很少了。五是中資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行大額定期存款業務,利率由雙方協商確定。總之,從制度方面看,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近中期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3、又存在哪些制約因素?
目前我國利率改革繼續深化的基礎條件、傳導機制與外部環境等尚有不完備之處,直接影響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推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目前我國利率管理體制較為單一,利率彈性較低,影響了利率政策效應的傳導與發揮。
(二)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及其重要組成部分尚不完善。
(三)作為資金需求方———企業,尚未建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求發展的現代企業制度,企業管理機制不規范,企業行為未完全市場化,預算軟約束,對利率(尤其是貸款利率)信號反應不敏感,加之部分企業信用觀念淡薄,「三角債」嚴重,經濟合同和信貸約束淡化,使利率的約束性幾乎喪失。

❺ 什麼是金融市場化改革

金融市場改革是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2013年,中國金融改革悄然而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將允許投資者做空股票的試驗方案的規模擴大了3倍;採取措施支持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暗示允許更多私人資本進入銀行領域;將嚴密管制的資本賬戶略微放鬆。這些舉措表明,中國的新任領導層正在努力建立更加市朝的金融系統。
1、做空機制
中國證券金融公司宣布,2013年9月18日周三起,將擴大轉融券業務試點范圍,試點證券公司將由原有的11家增加至30家,標的證券數量將由原有的87隻股票增加至287隻股票。據估算,這287隻股票的總市值相當於中國股票市場總市值的2/3。業內認為,這將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2、民營銀行
在銀行業領域,官方信息暗示,中國政府將擴大私有資本進入銀行業的渠道。此外,那些非金融機構型公司進軍銀行業的動作,也引發了不小喧囂。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官媒《求是》上著文稱:中國將給予私有公司更多空間來建立銀行。在周小川發表該文之前兩天,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均提交了申辦銀行執照的申請。蘇寧電器也表示其想設立銀行。
3、市政債券
9月16日,社科院與中債資信在京簽署中國地方政府評級合作框架協議,並首次公開發布了前期合作研究成果。其中,中債資信還發布了地方政府主體評級方法和模型,這將為地方政府發行市政債券提供先決條件。中國地方政府尚不允許直接發行市政債券。然而實際情況是,地方政府利用融資平台或其他途徑,實際已舉借了大量政府性債務。
此外,中國政府還給全球對沖基金在中國融資打開了綠燈。6家被選中的對沖基金,分別被允許在中國融資5億美元。這一規模雖然不大,但卻是中國放開資本管制的重要一步。

❻ 什麼是國債國家為什麼要發行國債

您好,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券的一般原則,通專過向社會屬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
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原網路金融)旗下的信貸服務品牌,提供面向大眾的個人消費信貸服務,打造創新消費信貸模式。有錢花運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風控技術,為用戶帶來方便、快捷、安心的互聯網信貸服務。手機端點擊下方馬上測額,最高可借額度20萬。

❼ 什麼是 ,什麼是利率結構,什麼是利率管理市場化

利率結構
(一) 利率的風險結構
利率的風險結構是指期限相同的各種信用工具利率之間的關系。

利率的風險結構的決定因素是:
1、 違約風險:信用工具的違約風險越大,利率越高。反之,利率越低。國債幾乎沒有風險,可以看成是無違約風險的債券。一般地,我們把某種有風險的債券與無風險的國債之間的利率差額稱為「風險補償」或「風險溢價」。

2、 流動性:債券的流動性越強,變現越容易,利率越低。反之,流動性越弱,利率越高。

3、 稅收因素:由於政府對不同的債券稅收待遇不同,因而利率也受影響。稅率越高的債券,其稅前利率也越高。

(二) 利率的期限結構
利率的期限結構是指不同期限債券的利率之間的關系。

利率與期限的關系有三種類型:(1)水平型——說明利率與期限沒有關系;(2)漸升型——說明利率是期限的增函數,期限越長,利率越高,期限越短,利率越低。(3)漸降型——說明利率是期限的減函數,期限越長,利率越低,期限越短,利率越高。

經濟學家對利率的期限結構形成的內在機理進行分析,形成了期限結構理論,其中最主要的理論是預期理論。它對不同期限債券利率不同的原因的解釋在於對未來短期利率不同的預期值。

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它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結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利率市場化一直是我國金融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2000年以來廣受人們關注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終於邁出了第一步:經國務院批准,從2000年9月21日開始,改革我國外幣利率管理體制,首先是放開外幣貸款利率,由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以及資金成本、風險差異等因素,自行確定各種外幣貸款利率及其結息方式。
一、 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外部宏觀環境分析
1. 國際環境因素分析
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市場化已成趨勢,美國於1986年3月成功地
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日本於1994年10月最終成功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
2. 加入WTO後的影響分析。
中國加入WTO後,在5年後取消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服務限制,並可以經營銀行零售業務,銀行業的所有業務將徹底放開
3.
外匯管理政策的影響分析。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在縮小本外幣利率差額的同時,也會減輕實施外匯管制的政策壓力,使得積極穩妥地放開更多的本外幣溝通的渠道成為可能。
4.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進行利率市場化
改革,不但為金融機構擴大規模創造了條件,而且也為以後人民幣資本項目下可
兌換創造條件。同時,也為將來金融機構之間通過資本市場工具,以市場為導向
進行大規模的購並重組創造了條件。
二、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內部環境分析
1. 財政連年赤字,宏觀經濟穩定存在隱患。
2. 商業化的銀行體系和金融機構良性競爭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監管體系尚不夠完善。
3. 國有企業經營狀況不佳,預算軟約束尚未消除。
4. 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自身長期積累下來的體制與結構弊端,目前國內市場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將利率調到相當低的水平。
(以上我國利率發揮作用的限制請參見講義,上面描述簡單一些)
這些情況都表明,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是一個復雜而又敏感的政策,應慎重推行。
我國已於1996年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向市場利率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接著又放開了國債的市場利率,逐步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貨幣市場與國債市場的利率形成機制,也為政府進行利率調整確定了一個基準利率。這都為利率市場化打下了基礎。接下來,我國應首先著手調整利率結構,將法定利率由200多種減少到30種左右,並根據經濟運行狀況更為頻繁地調節利率,同時完善貨幣和資本市場,豐富市場上的交易品種,逐步擴大企業融資中市場利率的比重。當國有銀行商業化進展順利,銀行體系的競爭水平提高和監管機製得到完善時,就可以考慮逐步擴大商業銀行決定貸款利率的自由權,放開貸款利率。而如果銀行經營狀況良好,國有企業改革也取得進展時,就可以逐步放開存款利率。通過這樣有步驟、漸進地層層推進的改革,最終實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
從美國、日本相對成功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以及阿根廷利率市場化改革失敗的教訓看,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借鑒:
(1) 宏觀經濟形勢決定著改革的時機選擇。
(2)
金融微觀基礎建設的程度制約著改革的實踐速度。先培育金融市場,健全金融機構後放開利率成功者居多,而無扎實市場基礎者冒然完全放鬆利率管制者多以失敗告終。
3) 建立有效的監督體系,以及適宜的法律和規章來取代對利率和金融的直接干預。

在放開利率、金融自由化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套適宜而謹慎的管理制度,制定高質量的監管標准,進行嚴格而效的銀行監督,評估銀行風險。這對利率放開後的金融體系成功地發揮作用非常重要。
(4) 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綜合考慮,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專家們的觀點,只有同時實現一國宏觀經濟穩定和銀行監管充分有效才可迅速實現利率自由化,否則需要有一個創造條件的過程。
(5) 對後利率自由化問題宜盡早防範。

利率自由化之後,由於對銀行的其他管制也已放鬆,便會引起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即金融機構資金會大量流向一些管制背景下發展不足、但卻可迅速升值的行業中去。

❽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市場化和人為控制是種矛盾。
東西漲價,漲到一定程度,大家都不買了,那麼東西就會自然降價。這種調節方式就要市場化,是按供求關系去調節。
人民幣是錢,也可以看成是種資產,貨物。只要是貨物,那麼就有供給和需求。按照供求關系去調節人民幣利率那麼就是市場化。
對外貿易的供求關系則由匯率調節。美國式的浮動匯率就是市場自由調節。

通俗點講,改革就是讓市場決定利率,不是人為的去控制它。

❾ 試述我國的利率體制改革過程,並解釋為什麼說我國當前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種改革發展的必然

198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加強利率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進行了專門規范,初步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主體地位和管理范圍。

1990年人民銀行下發了《利率管理暫行規定》,對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職責范圍進行了全面的界定,並明確了人民銀行各級機構在利率管理中的職責。此時,人民銀行對利率管理的范圍覆蓋了幾乎涉及所有資金價格和對計息規則的管理。

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時,通過適度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動權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嘗試。


1996年隨著統一的銀行間市場的建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邁上了新台階。金融機構間的批發業務利率逐步放開,人民銀行管理的利率范圍不斷縮小,利率管理種類不斷簡化。

人民銀行針對不同性質資金和不同行業制定的差別利率政策逐步減少,利率管理承擔的財政職能逐步弱化,而對宏觀經濟靈活調控的職能不斷增強。

1998-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並統一了不同期限檔次利率的浮動政策,使金融機構的定價權逐步擴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銀行修訂並下發了《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強調了利率杠桿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簡化了利率管理的種類,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機構自定利率的范圍。

使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以規范的形式明確下來。目前,我國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該《規定》的框架內進行。

(9)國債管理市場化改革擴展閱讀

主要缺陷

一、利率形成機上的缺陷

鑒於利率有其特殊性,從理論上講, 它的形成應當是計劃與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因為, 利率作為國家實施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與經濟杠桿, 要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劃和貨幣供應狀況進行有計劃的調整, 反映國家的貨幣政策導向。

二、利率構成體繫上的缺陷

由於存在上述缺陷, 因而利率構成尚不完整。表現在一是國家計劃制定的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多數, 專業銀行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圍繞基準利率而自行上下浮動的非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少數, 或者說, 中央銀行政策允許的、合法的浮動利率貸款極少。

❿ 名詞解釋:國債管理

近年來,國債管理與國債市場發展已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關注的課題。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債管理是制定和執行政府債務管理策略的過程,以滿足政府籌資需要,達到成本和風險管理目標,同時實現其他政府債務管理的目標,例如建立和發展高效、高流動性的國債市場。
國債管理的內涵與意義

目前,國債管理與國債市場發展已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關注的課題,從20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到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充分說明,合理的國債管理目標和制度框架將有助於政府積極面對經濟和金融風險的沖擊。根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債管理是制定和執行政府債務管理策略的過程,以滿足政府籌資需要,達到成本和風險管理目標,同時實現其他政府債務管理的目標,例如建立和發展高效、高流動性的國債市場。應該說,在考慮債務管理目標時,每一個政府都面臨著側重點的選擇——是以最低成本滿足財政需要,還是更傾向於風險承受度以及建立有深度的、流動性的國債市場。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市場化的方式融資來彌補預算赤字已經成為全球主權債券市場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大量的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國債管理的市場化原則從而促進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發展。而且,對於新興市場的債務管理者而言,仿效發達市場的先進做法已成為一種潮流,包括以市場化的工具融資、基準債券的發行、流動性、發達的清算和結算體系、現代的監管框架等。目前,大多數OECD國家已經發展了固定收益債券市場,而國債已在固定收益市場上占優勢。國債市場的流動性也為私營部門的債券發行提供了有利條件,原因在於國債的收益率曲線為公司債券的合理定價提供了重要依據。在許多國家,更多的公司也採用發行債券或短期商業票據的方式來融資。新興市場國家的這些關鍵性的公司和中央及地方政府一道,已成為國際債券市場的重要發行體。

但是我們也看到,近年來爆發的金融危機,從20世紀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1994—1996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到1997—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無一例外地表現為債務危機。國際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幾乎每次較大的債務支付危機都伴隨著巨大的財政赤字。而發展中國家經歷的幾次金融危機,暴露出的政府決策重大的失誤就在於在其依靠高負債發展模式的同時,沒有對債務進行有效管理和監管。尤其在本國金融市場逐步開放,而金融體系還不健全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薄弱的金融和貨幣體系很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沖擊。因此,當我們反思發展中國家經歷的金融危機,質疑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不能不關注政府債務政策,將其提升到發展戰略的高度予以思考,在實踐中充分運用政府債務政策來化解和消除金融風險。

近年來,我國政府決策層和主管部門對包括國債市場在內的債券市場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我國政府在「十五」規劃中指出,要建立統一、安全、高效、開放的國債市場,疏通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渠道,積極穩妥地發展多種融資方式,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完善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央行調控體系,積極穩妥地發展貨幣市場,擴大公開市場業務,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這些都離不開國債市場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國債管理市場化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通脹保值債券收益率低於0 瀏覽:741
買國債一千萬五年有多少利息 瀏覽:637
廈大教育發展基金會聯系電話 瀏覽:175
廣東省信和慈善基金會會長 瀏覽:846
哪幾個基金重倉旅遊類股票 瀏覽:728
金融債和國債的區別 瀏覽:515
銀行的理財產品會損失本金嗎 瀏覽:8
債券的投資風險小於股票 瀏覽:819
鄭州投資理財顧問 瀏覽:460
支付寶理財產品分類 瀏覽:232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 瀏覽:856
文化禮堂公益慈善基金會 瀏覽:499
通過基金可以投資哪些國家的股票 瀏覽:943
投資金蛋理財靠譜嗎 瀏覽:39
舊車保險如何過戶到新車保險 瀏覽:820
易方達國債 瀏覽:909
銀行理財差不到交易記錄 瀏覽:954
買股票基金應該怎麼買 瀏覽:897
鵬華豐實定期開放債券a 瀏覽:135
怎麼查保險公司年投資收益率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