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基金 > 清水祖师慈善基金会

清水祖师慈善基金会

发布时间:2021-03-06 16:38:26

1. 易经译释txt 下载!

孔德(译)

[原文〕

动静不失,人所易明。动静互根,人多不觉。天运行,动也;而四方不移,四序不乱,静主焉。地持载,静也;而人物代谢,五宝环生,动使焉。日月盈亏而终归圆满,星缩飞度而终归本位,胥不少动静互根也。而人亦何独不然?

〔注解〕

天地万物中,有动也有静,动与静都同样存在,人们都清楚这种现象。但是,动离不开静,静离不开动,动静是互为因果的,这道理很多人却不懂得。天有春夏秋冬,日有白天黑夜,这是天道的运行,就是动;我们所住的大地上,东西南北方位不变,春夏秋冬的顺序不乱,就是静在主宰。大地负载着万物,它是静的;而人与万物有生有死,物质形式不断演变,这是动的作用现象。日有云雾遮盖,月有盈亏变化,但最后还是圆满的,太空的星宿也不停运转最后又复归本位,这些现象无不说明都是动静互根的现象。而人为什么又不清楚这些道理而去顺应它呢?

〔原文〕

修土既讲求此道,最宜先明动静之理,动静之用,动静互根之法,动静互根之效,方可入门。使动而不静,如浮萍飞羽,无所定止,精必耗,气必摇,而神必茫。静而不动,如枵(注:枵,音消,空朽之义)木死灰,毫无生机,精必顽,气必馁,而神必倦。惟按《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全图》行之,行住坐卧屈伸俯仰,皆动静不使其所居,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求静,无动不静,动极生静,阳极生阴;静中求动,无静不动,静极生动,阴极生阳。欲使阴阳无偏枯,动静安可偏胜乎?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运乎五脏,达乎六脏,贯乎三焦,活乎五官、穴道、关节、经络、血脉、筋骨、皮肉、毫毛、孔窍,遍体周身,无微不入,无处不通。互根而生,造化无穷。

〔注解〕

修炼者既然意行《易筋洗髓》之功,最好先明白动与静的的道理,动与静的使用,动静互根的方法,动静互相的效果,这才算得入门。如果光动而不能静,身心就好像漂浮不定的浮萍和飘飞动荡的羽毛,因为无所定止,精必消耗,气必摇散,而神必迷茫。如果光静而不能动,身心就如朽木死灰,毫无生机,精必顽死,气必衰弱,而神必疲倦。惟有按照《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全图》行之,行立坐卧,言行举止,一切行为皆使该动的动,该静的静,使动静各得其所,并使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中能求自然之静,一切动都有静,动的极点就生出静,阳到极点就生出阴;静中能求自然之动,一切静都有动,静到极点就生出动,阴到极点就生出阳。欲使阴阳不走向极端,那么动静难道就能使它们各走极端吗?所以,以动化静,以静以运动,这就合乎阴阳,顺应五行。有动静阴阳运化五脏,通达六腑,贯彻三焦,那么五官、穴道、关节、经络、血脉,筋骨、皮肉、毫毛、孔窍,周身遍体,再细微的地方也都会得到调整,没有不通不活的。所以,动静互根就生机无穷,造化万物。

〔原文〕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如日月之代明,寒暑之往来,天道之循环,阴阳之递嬗。贯四时而不凋,历万世而不朽,岂仅补不足泻有余,去旧生新,实内充外,杜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云尔哉。其用莫妙于盈者消之,虚者长之,一阴一阳,以一上一下运之;一往一复,以一屈一伸引之;一清一浊,以一升一降还之。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有大生之象。其静亦翕,其动也辟,有广生之功。是皆动静也,是皆动静互根之用也,动静可歧而二之乎!

[注解〕

精与气是物质,由信息能量产生运变。阳光的强弱,月亮的明晦,寒暑的交替,自然的循环,阴阳的转换,都是这种现象。它们能贯四肘而不凋,历万世而不朽,岂仅仅限于对人身心补不足泻有有余、新陈代谢、实内壮外、杜绝外感之邪气、消除内生之百病这些小小作用呢!阴阳动静的妙用在于,盈满的要削弱,虚亏的要增补。运动形式是,以一上一下运化阴阳,一屈一伸引导往复,一升一降还其清浊。其静含吸力,主团聚;其动放斥力,主排放;具有不息的吸斥就呈现大生之象。其静主合,其动主开,具有不停的开合就能产生。

所以说,凡有动静之处,都是动静互根在显现作用。动与静难道能截然分开吗?

揭开少林工夫的“家底”

“我曾经开玩笑地对弟子们说,‘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有形的,保护的是文物;而无形的非物之类的,则保护的是人。你们好好练功,申报成功后,就都是人类的宝贝了。”少林寺永信法师对记者说。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榜上有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往往被人类忽略或忘却了的文化记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说。而作为少林寺第30代住持,今年38岁的永信希望在这份国际名单上加上“少林功夫”的名字。

2月10日雪后初晴,记者随文化部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田青赶往少林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申请每两年一次。”田青对记者说,“第一次我们推荐了昆曲,第二次也就是今年,我们推荐的古琴。少林寺所要参加的是第三次,也就是2005年推荐。由于中国是文化大国,目前到文化部排队的已经有100多种。”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经由口耳、形体传播,随着老艺人们的退出、减少,这类遗产面临比自然和物质遗产更艰难的处境。以昆曲为例,新中国成立时有400多部保留曲目,到20世纪80年代只有200多部传承下来。

依据少林寺提供的资料,少林寺功夫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在少林寺内流传下来的拳谱中共记载了少林功夫套路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为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为156套。而目前所实际收集到的略少一些,共545套:包括拳术178套,器械193套,对练59套,其他115套。其中《易筋经》、铁布衫、二指禅、少林棍、达摩剑、少林错骨擒拿手等早已在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

“而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少林功夫也不是‘样板武术’。”方丈永信说,“少林寺申报的是‘功夫’,而不是武术。功夫是修行,是参禅。练‘功夫’的真正目的,是为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品行素质;少林僧人的练武,正是一种修行。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申报文化遗产才是有价值的。作为竞技运动的武术,更多的是招式。少林功夫原有一条规矩,叫‘踢不过膝’。若用国家现行标准来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武术比赛讲究招式,而少林七十二路‘错骨擒拿手’,在临敌对搏中,有谁数得清用了几路?”

“少林功夫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少林易筋经洗髓经传人延王法师说。少林寺的另一重挑战,则是盛名之下的巨大利益。据少林寺统计,全国共有80家武术学校冠以少林名头而未经授权,“他们有一部分传的不是少林功夫。”少林火腿肠、少林啤酒、少林客车……以少林为商标的商品有54种,塔林里回荡的不是晨钟暮鼓,而是门口小贩的流行音乐。

登封市因为少林寺每年都会迎来150万游客,去年旅游收入占财政收入的38%。“少林寺这个品牌是属于谁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副市长何宏波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想法是,第一,这个品牌不能被无偿占用,这将造成财产的大量流失;而另一方面,它也不该为某一集团所垄断。”少林1500年,当神秘的少林功夫成为全人类的记忆时,首先要排除的竟是名与利的干扰。

寺产与功夫

早上5点少林寺还是漆黑一片,“嗒、嗒、嗒”打板的声音响起来,36声后,四周僧房的灯逐渐亮起来。穿戴整齐的和尚们穿过庭院汇集到寺院中心的“大雄宝殿”。5点半,在一名老僧带领下,早课开始,一个小时的早课后,僧人们稍事休息吃早餐,早晨8点打开山门迎客。少林寺坐北朝南,循坡建筑,甬道两侧有七株大银杏树,一雄六雌,最大的一株粗5.6米。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3万平方米。“少林功夫的缘起是为保护寺产,没有冲突、没有战争就没有武术和功夫。”永信法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少林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寺院,兴衰起落都与政治关系密切,“少林最辉煌的时候,有30多处下院,全国5处少林,最远的在今蒙古国境内。”永信说,“很多人知道‘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实际上少林僧兵最早是为了对付嵩山中的土匪的。”

事实上,当年“十三棍僧”也并不是常住在少林寺,而住在离少林寺西北50里的柏谷墅。少林寺曾拥有土地800余顷,寺院地界,南至大金店,北至清水河,东至禹县,西至伊川白沙。所以,少林寺位于嵩山的腹地,虽处一隅,实为嵩山地区的管理机构。

过去少林寺到底有多少土地?“从寺里碑文看,隋文帝一次就给了100顷地,唐太宗给了40顷,元朝的一个时期增加的土地就有2200亩,而每个时期到底有多少地很难算清。”吕秀军对记者说。他是登封县志办公室主任。解放后实施土改,和尚们的土地也重新划分,“当时少林还有21顷土地,和尚28人,政府把大部分土地分给了周边农民,剩下28亩最好的田地给了少林寺,让他们自耕自养。”吕秀军说。目前少林的和尚们已不再种地,几年前他们把这些坡地都种上了树。永信介绍说,少林的收入一部分是门票,另一部分是接受社会的供养。少林寺每年游客150万左右,门票每张40元,1/4归寺庙。寺内僧人每月会领到几百元的生活补贴,寺院年日常开销需要200余万元,年正常维修支出约200余万元。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少林寺为寺内文物重建维护等事项支出2841万元。

就固定的寺产而言,少林已不复当年;但作为保护寺产而发端的少林功夫却已喧宾夺主,成为少林最大的无形资产。

《易筋经》是什么功夫?

登封市副市长何宏波说:“应该给金庸颁发特别贡献奖。”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易筋经》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绝学,然而《易筋经》究竟是什么功夫?

“《易筋经》的版本非常复杂,我总共看到了几十个版本,少林寺里有一个手抄本,我开始跟老和尚学,跟少林附近的武师学,谁都知道一招半式,但又都不全懂。”延王法师说。记者在郑州采访了延王法师,他在寺内的身份是“少林寺易筋经洗髓经传人”。其曾在中央戏剧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剧本《血禅》已拍成28集电视连续剧。1995年底觉得右肋下疼痛,到北京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得了晚期胰腺癌,只剩下两三个月命。他后来回到河南肿瘤医院,躺在床上想起以前在少林学的《易筋经》。“因为《易筋经》有卧式,躺着也可以练。我就一边治疗一边练功。”一年后他可以下床,身体基本无碍,就回到寺里专心研究《易筋经》。“什么是易筋?易就是变化,筋就是筋络,易筋是改变筋络。在金庸小说里,要练上乘功夫的话,就要打通任督二脉,这没有错。中医理论中,纵向叫‘脉’,横向叫‘络’,任督二脉正好在人体的前后中心,前面是任脉,后面是督脉,是人体的子午线。但人并不止这两条脉,按中医理论,人体有十二正脉和奇经八脉,《易筋经》就是疏通人体经脉从而强筋壮骨。”延王说。延王搜集各种版本和民间功法,将其拼凑完整,残缺部分则自创招式来过渡。记者所见到的《易筋经》,实际上是一套运气吐纳动作。“最高深的功夫其实也是最普通的功夫,老百姓都能练的。”延王说。

更有意思的是,《易筋经》的来历考证有完全不同的说法。少林寺的传统说法是:1500年前,达摩老祖在嵩山五乳峰面壁9年。达摩走后,少林僧人在洞中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上没有锁却打不开。聪明的僧人用火一烤,铁盒就开了,原来上面有蜡,以防水汽侵蚀。铁盒中有两部书:《易筋经》和《洗髓经》,都是用梵文写的。而当时全寺上下精通梵文的只有二祖慧可。慧可把《易筋经》留在了少林,自己拿着《洗髓经》云游天下。寺中有不少僧人对梵文略知一二,于是各自翻译,使后来少林功法多如牛毛。但后来有位僧人带着《易筋经》在峨眉山见到了天竺僧人般剌密谛,在般剌密谛的帮助下《易筋经》才有了中文版。慧可云游归来后,《洗髓经》已经翻译完成,“这时大家才发现《易筋经》和《洗髓经》原来是一体的,但后人则只知有《易筋经》不知有《洗髓经》”。

杭州师院体育学院教师周维良博士研究了20年的少林功夫,搜集了30多种版本的《易筋经》,他告诉记者,他看到最早的版本是天台山紫宁道人写的《易筋经》,内容相当杂乱,“其中还有房中术”。方丈永信也谈到,“《易筋经》较少有佛意”,说少林功夫起源于《易筋经》则有些牵强,“实际上在近代,少林功夫是被民间神话了。”永信说。

“少林功夫不是样板武术”

在少林寺塔林,少林武僧队总教头延鲁唤出一名13岁的小沙弥给记者展示二指禅。延鲁说他年纪还小,力量不足,所以后面还有两名僧人扛着铁棍帮他稳一下脚。小沙弥先是左右挥掌运气于指,然后通过两手的四只手指倒立撑起身体,随后慢慢放开左手,身体的重量全放在右手二指上,动作持续了十余秒钟。小沙弥比记者矮一头,但手却大了一圈。延鲁说,这种功夫要从小练,选材时要挑骨头硬的孩子,每天要用手指做几百个俯卧撑,另一方面要学会运气,把气运在手指上。延鲁本人所擅长的功夫是铁布衫,也就是民间说的“刀枪不入”,“也同样要运气,躺在床上用沙袋往下砸,开始用10斤,后面能加到1000斤”。

几年前少林寺出版了《少林武功医宗密集》,系统梳理了少林功夫,这套书由中华书局出版,标价是9000多元。

“少林功夫有着自己的特点。”延江说,“比如开始前双手合十行礼,以消除对方敌意,开始的几招都是防守,并不先进攻。再比如少林最著名的就是棍法,因为棍没有锋芒,不易伤人。”少林僧人的练功传统,叫练“三地”。“三地”是指和尚们常去练功的三个地方:千佛殿、黑龙潭和后山坟地。1982年电影《少林寺》中最出彩的镜头就是在千佛殿拍的,武僧们在石头上踏出了48个脚窝。“为什么在千佛殿练功?”永信说,“一般人都以为千佛殿前有灵气。实际上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原因是千佛殿前是青石地,来往香客太多,地面被磨得光光的,在这里练功不小心易摔倒,所以必须集中注意力。练功专注了,长功就快。”黑龙潭在少林寺前面山头的山坳里,早年间那里的大树还没砍,草木丛生野兽出没,“在黑龙潭我练过一段时间,半夜天最黑时候去,都是一个人去的。我年纪还小。拿一根蜡烛,三支香,一盒火柴,特别是第一次,紧张极了。到了黑龙潭,找了一块地,点亮蜡烛,四周都不敢久看。这样的地方练拳,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一趟拳,至少抵得上平时两个月的功力。平时我们修定,无非就是摒弃杂念,跑了一趟黑龙潭,等于坐了一夜禅堂。”

“说到底少林功夫并不是套路。”永信说,“谁能把‘少林武术’的内涵说清楚呢?我在少林寺出家都20多年了,我也说不清楚。我现在也只能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而已。”出家人喜欢讲公案,关于少林功夫的极致,永信也有一个公案好讲。古时候,少林寺有一位禅师,有一位武师找他比武。武师的箭术厉害,可以百步穿杨,他说兵器、场地都由禅师来定。禅师说,就比射箭吧,将场地定在了悬崖峭壁上。第二天两人如约而至。武师站在悬崖畔,弓未拉开,已吓得抖如筛糠。其实禅师并不会武功,但他定立崖头傲然如松。武师问有何秘诀?禅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武师顿然开悟,后成为少林一代高僧。

“少林功夫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说‘四梢齐’——发为血梢、指为筋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延鲁说,“就是说练功要练到这样的境界:怒发冲冠、手指可以入木三分、牙齿可以切金断玉、舌头可以把牙顶掉。这些都是比喻,但说明了少林功夫的精神。”“而现在少林功夫正在被曲解。”永信说,现在少林功夫的最大威胁是竞技体育的标准化。1928年民国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参照西方体育竞赛规则,中国武术开始走向标准化。1958年国家成立中国武术协会,颁布《武术比赛规则》,1959年武术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1990年武术进入亚运会,彻底标准化了。“少林功夫标准化的工程中,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含蓄、小幅度、讲求内劲的传统风格,被类似于杂技和舞蹈的高空旋转、大幅度冲踢等比赛动作所取代。这种动作风格不仅盛行于全世界的少林武术馆校,而且也已经影响到了少林寺,所有目的只有一个——拿金牌。再这样下去,少林功夫就是一具空壳了。”僧俗之争

出家人不言利,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少林功夫”的价值,则会有惊人发现。

豫剧《卷席筒》里有这样一句:“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少室山下12公里就是登封市,汉武帝到嵩山祭祀时,划出山下300户人家,世世代代免其赋税徭役,专司祭山。公元696年,女皇武则天来嵩山封禅,“登嵩山而封中岳”,由此定下了“登封”的名字。

“1981年我来少林出家的时候,登封县还只是一条街,鸡犬之声相闻。”永信说。80年代吕秀军曾写过一个调查报告《今日少林》,他发现少林寺周围的村民每年产值只有30元,村民们没用过煤,全是砍树作燃料,没有电器也没有电。“全省100多个县排在倒数十几位。”何宏波说,“少林寺的和尚当时也穷,都没人愿意当方丈。”“1974年9月20日,少林寺对国内游客开放,门票是5分钱。”吕秀军说,从1974到1978年根据门票统计,少林总共的游客是20万左右。少林寺的全面开放是1982年,“这一年香港电影《少林寺》上映”。何宏波说。当年少林的游客达到了70多万人,1984年达到260万人,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左右。“少林旅游的国际化程度高,每年稳定有20万左右的外国游客。”“登封现在有三大经济支柱;旅游、煤炭和电力。”吕秀军说,“现在全省117个县市中,登封排到了第11名。”

从1979年到1989年国家投入500多万元,对少林寺进行大规模整修。吕秀军说,到1999年,所有少林所有殿堂都被修过了一遍。当庙堂整修一新的时候,少林寺发现他们已经被旅游包围:一路的门面店、一路的小摊子。郑州一家大公司甚至在少林对面投资了一家“寺院”,塑建五百罗汉,请了假和尚设功德箱。“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更让少林僧人心情复杂的是武术产业。

吕秀军告诉记者,1958年登封政府创办了第一所“登封业余武校”,请的师傅是少林和尚德根,现在几乎所有登封的武师都是他的徒子徒孙。“登封现在有66所武校,这还是整顿过的,他们千方百计想要和少林拉上关系,大部分都挂着少林的名字,而且都愿意在少林寺边上扎堆,谁离少林近,谁就更正宗,更好拉学生。”何宏波说。现在最大的少林塔沟武校有1.5万人,记者在少林时正好遇到塔沟武校的学生跑步上山,队伍整整跑了半个小时。“武校造就了登封最早的富裕阶层。”

“武校的功利性与少林精神是不符的,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打比赛拿奖牌,传的更多是‘样板武术’,怎么能说是少林功夫呢?”永信由此说,不是武校搬家就是我少林搬家,“这不是我个人的好恶,谁在这里当家都会这么做”。

1999年登封市政府选中了清华大学的方案,对少林寺景区作了重新规划,旅游和武校一期整治。“2001年底从迎宾佛开始向里,已经完成了两期拆迁。”何宏波说,“总共40万平方米的门面建筑都要拆掉,武校统统搬到城市西面新建的武术城里去,拆迁费粗算估计要8000多万元,整个景区的整顿则需要3个亿左右。”

周星驰也不行

少林寺的态度是主动的。少林寺1979年下半年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8年元月在少林寺院内首次公开对外表演,第二年改名为少林武僧团,开始了国内外的演出。永信强调这种演出并不是商业性的,目的是正本清源。1994年少林寺起诉漯河罐头食品厂生产“少林牌”火腿肠。

2000年周星驰拍摄《少林足球》,2001年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永信提出议案,呼吁制止《少林足球》的发行,理由是:制片商“恣意滥用我们‘少林’专有名称,用一些无厘头、低级趣味的嬉皮演技和手法联合拍摄《少林足球》电影……并大肆进行庸俗的桃色新闻充斥的娱记炒作”。

目前国内已抢注了54个少林商标产品,内容五花八门,从酒店、海鲜火锅,到啤酒、汽车、轮胎、家具、砂轮、电线、电料等。从1998年起少林寺开始在国内外注册有关“少林”商标,为此特地成立了“少林寺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因为宗教法人是不可以申请商标的。这家公司目前已经注册了国内48大类商品中29大类近100个商标。2000年10月向全球68个国家提出“少林”商标注册申请。同时这家公司还和香港公司合资经营了自己的两项产品——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少林寺下面还有另一家公司——“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是延王,他同时也是少林寺网站首席执行官、少林慈善基金会副会长、少林易筋洗髓经研究中心主席、中华禅诗研究会会长和《禅露》杂志主编。影视公司目前除了拍摄一些少林功夫教学片外,与其他电视台合作摄制了电视剧《少林血禅》。同时少林寺也有自己的正规武校——“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学员除学功夫和文化课外,还必修英语和电脑,队员合格后可以留寺担任武僧或输送到体院、军校、武警等处工作,学费每年6000元。

为什么说“天下功夫出少林”?

——访杭州师院体育学院周维良博士

三联生活周刊:少林功夫从何起源?谁是创始人?周维良:少林功夫究竟是由谁创立,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达摩,有《易筋经》及《罗汉十八手》为证;二是认为源于少林寺第一代祖师跋陀的弟子慧光和僧稠,说慧光可以在井栏上反踢毽子500下,而僧稠“筋骨强劲,拳捷骁武”。

我考证下来,认为少林习武兴起在元末明初,不会在北魏,也不是‘十三棍僧救唐王’。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打入少林寺,和尚们四散逃跑,这时有一名烧火僧人叫紧那罗,用烧火棍跟红巾军打了一仗。现在少林寺里还有紧那罗王殿。事实上从明朝开始才有少林僧兵的记载。《少林寺》电影拍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这只是说明了13名和尚参加了一次军事行动,并不能代表少林的广泛习武。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说天下功夫出少林?

周维良: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少林功夫是不是少林寺功夫。

少林功夫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是原生态意义以寺院为活动基地的武术;第二个阶段,就是次生态意义的少林功夫,这时的少林功夫已经兼收并蓄了其他传统武术特点和招式。明朝历史上曾有多次征用少林僧兵的记录,明万历年间郑若曾写的《江南经略中》有这样一段话,“天下功夫莫不让少林”。少林功夫于是逐步取得无可替代的地位。到清初时,已经“今人谈武艺,辄曰从少林寺出来”。这时少林已经成为民间习武的旗帜。三联生活周刊:少林传统功夫与作为竞技运动的武术有什么区别?

周维良:传统功夫是一套价值体系,韩非在《五蠹》中说,“侠以武犯禁”,侠代表了武术在民间的发展,历史相当长。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说,他家祖上就在赵国练剑,什么是传统功夫,司马迁在《史记》就说得很清楚了:习练剑术,“内可治身、外可防身、君子比德”。就是说,功夫不仅是防身健身的技术,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它是一种技、身、心的价值体系。

中国的竞技武术则分为两类,一类是散打,已经基本遵循西方规则;另一类是套路,把传统功夫套路化、标准化。现在国家体委已经认定了大概129个拳种。传统功夫主要靠师徒的口耳相传,招式动静分明,讲求实战;而竞技武术依靠的是样板化的“拳谱”,追求动作稳定和好看,不动不跳。(李伟)

2. 关于民俗民风就宗教的事说说看

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教堂寺庙扁布,信徒众多。依台湾官方统计,到2000年,台湾总计有寺庙教堂21186个,神(佛)职人员49658人,信徒人数1082万人,外籍传教士1926人,神学院84所。供奉的主神有200多种,主要有观音、妈祖、土地爷、释迦牟尼、关公、保生大帝等。台湾的宗教信仰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高山族的原始信仰。二是民间通俗信仰。三是各种正式宗教。

高山族的原始信仰

台湾高山族至今仍保留原始的宗教信仰,但也接纳了许多其他新的宗教信仰。其祭祀活动颇具原始宗教特色,较著名的有阿美族摔角节(元月初)、曹族团结祭(2月15日)、布农族打耳祭(四月底)、阿美族赶鬼仪式(五月底)、卑南族丰年祭(七月上旬)、阿美族祭司节、赛夏族矮灵祭、排湾族竹竿祭(每五年举行一次,又称五年祭)等。现在许多仪式成为旅游的主要节目。

每年二月十五日,是曹族的团结祭日,要举行隆重的歌舞迎神活动,以祈福、感谢天神团结构部落的意志。传说百步蛇是鲁凯人的祖先,因此鲁凯族将百步蛇的图案作为祖灵的象征,进行祭拜。鲁凯族也有“丰年祭”的祭祀活动,阿美族传统的祭祀活动是各部落的“丰年祭”,一般在每年收获期的尾声开始,时间持续一个周到半个月不等。届时,能歌善舞的阿美人身着传统盛装,载歌载舞,饮酒食肉,通霄达旦。每年五月底,阿美族还要举行赶鬼仪式,由祭司主持仪式,小男孩持槟榔叶赶鬼,将吃稻的鬼赶走,以保丰年。泰雅族早年有男女在脸上剌黥的习俗,传说可以避邪,表现美丽与黄俊,也是代表族群的记号,但现在年轻一代的泰雅族人已无剌黥习惯。曹族祭祀活动很多,其中以整个部落举行的“凯旋祭”与“团结祭”(祈福、感谢天神团结部落意志)最为重要。卑南族接受现代文明较早,在习俗上有部分已汉化,但社会组织仍保持着世袭头目制,属母系社会,过去由长女继续家屋与财产,行招赘婚。男性一般在12-13岁举行第一次成年礼,然后进入村中的“少年会所”,进行“斯巴达克式”的训练,以培养其体魄与力量。女性则多数要学习巫术。祭仪活动也以“丰年祭”为代表,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分年龄组织歌舞活动,感谢神明,以庆丰收。赛夏族传统祭仪活动以“矮灵祭”最重要,两年举行一次(十一月初),有迎灵、延灵、娱灵、逐灵、送灵等仪式与歌舞活动,用以感恩追思传说中的祖先黑矮人。
民间通俗信仰

民间通俗信仰是指融汇一般风俗习惯而为多数人普遍信奉的一种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在台湾非常盛行,历久不衰。一般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天地、神佛与祖先,但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信仰与崇拜。基本上,泉州籍主要信奉保生大帝、清水祖师与郭圣王等,漳州籍多尊奉开漳圣王,客家人则多尊三山国王及在当地形成的义民庙。每逢年节,婚嫁丧葬,祭典,民众都会祭天地、神佛与祖先。其中妈祖崇拜是台湾民间信仰人数最多与最普遍的一种信仰。

妈祖信仰。妈祖俗名林默娘,传说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于福建莆田湄州岛。因出生弥月不哭,故名默娘。家里有兄弟姐妹7人,排行最小。自幼善游泳,心地善良,经常解救海上遇险渔民,颇受民众爱戴。28岁时,默娘因病去世,乡亲们为了纪念她,就在湄州岛立庙祭典,不久又在澎湖立像建庙,尊称为“天妃”、“圣妃”或“妈祖”。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妈祖也被供奉到台湾岛,尊称为“圣母”。清统一台湾时,施琅将军率部进驻澎湖天妃宫时,正逢盛夏缺水,战士饮水困难。次日清晨,战士发现天妃宫的井里有了水,且取之不尽,于是认为是妈祖显灵的结果。施琅统一台湾后,奏请康熙皇帝加封妈祖为“天后”,人们对妈祖的祭祀更加隆重了。此后,台湾兴建了许多妈祖庙,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宫香火最为旺盛,每年都会举行北港妈祖绕境巡行的盛大庆典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信奉妈祖的善男信女,便纷纷从全台各地涌入云林北港的朝天宫,掀起盛大的妈祖生日进香活动。

大甲妈祖回娘家是另一大型祭典活动。台中大甲天后宫,每年暮春三月必到北港天后宫探亲,与父母团聚,形成“大甲妈祖回娘家”的祭典活动。届时,全台数十万计的妈祖信徒,从各地赶到台中大甲镇汇合,障伴着妈祖神像步行到北港天后宫探亲。礼完结束后,又护驾返回大甲镇,来回往返300公里。

最隆重的活动则数妈祖信徒每年一次的回福建湄州岛的“割香”活动。届时,全台湾的妈祖信徒云集北港,推选出上千人的“进香团”,奉妈祖“金身”,乘船横渡台湾海峡到湄州“进香”,盛况空前。1920年前后,日本殖民统治者下令断绝海峡两岸海上交通,妈祖信徒才不得不改在北港遥祭。台湾光复后不久,海峡两岸又进入军事对峙时期,这一进香活动未能恢复。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民众才突破台湾当局的限制,开始了到福建湄州岛的进香活动。

城隍爷出巡。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台北霞海城隍爷诞辰日,有盛大的城隍爷出巡活动,俗称五月十三日大拜拜。台北霞海城隍爷是清代淡水厅的县城隍,于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请来台,其信徒众多,祭典活动盛大。城隍爷出巡时,先举行请神仪式,就是把城隍爷及配祀各神像请出,安放在神辇里,然后出发。出巡行列中有南北管乐队、舞狮队、信徒,加上参观民众,人员众多,盛况空前。
回乡谒祖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位于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一方面追怀大陆上的祖先;另一方面遥祭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当年,追随郑成功来台的福建部属,为祈求沿途平安,特地从家乡白礁乡慈济宫请出保生大帝神像,希望能随行保架,将来再送回大陆故乡。他们来到学甲镇,建立了一座庙宇,供奉庇护他 们来台的保生大帝神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是保生大帝的生日,为让保生大帝有足够时间渡海回乡谒祖,所以提前四天,即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上白礁祭祀”活动。这一祭典从郑成功来台到现在,连续300多年,从未间断,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的精神。

祭孔大典。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间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孔子的思想与影像虽深植人心,但孔庙并不多见,每县市只有一座,与其他神明相较显得过少。孔子的祭典活动必须完全依照“释典之礼”,不得任意更动,民间也不可用其他方式庆祝孔子诞辰。台湾早期祭孔大典,分为春秋两季举行,后改在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典礼开始时,首先以鸣炮为号,身穿各种古式礼服的祭祀人员就位,开始一系列完整的仪式,包括迎神、请祭文、初献、亚献、终献、撒馔、送神等,其中最特殊、最具魅力的是奏乐以乐佾舞。

中元节普渡。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中元节”,又名“盂兰节”、鬼节,是台湾民间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教与佛教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在这个节日,台湾乡村家家户户要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阴间鬼魂,企望“普渡”众生与亡灵。每到这个节日,要点燃高高挂起的灯笼,以便指引回到阳间的鬼魂前来聚集。若是邀请水里的鬼魂,就得“放水灯”。台湾放水灯活动极为普遍,规模盛大,现在不再流行,只在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园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这一传统。祭奠方式与过去也有所不同,家家户户不再杀猪宰羊,而多以鲜花水果取代。

中西并存的宗教

台湾依法登记的、有组织活动的正式宗教有14种,即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大同教、天理教、理教、轩辕教、天帝教、天德教、一贯道、巴哈伊教(大同教)与真光教团等。

台湾开发早期,民间信仰主要是由大陆南部传入的一些宗教信仰。17世纪,荷兰与西班人相继占据台湾后,开始了西方的传教活动。至明清时期,台湾除对天主教与基督教有所限制外,其他宗教信仰不受限制,宗教活动得以发展。鸦片战争后,天主教与基督教开始在台湾传播。日本占领台湾后,采取了“独崇神道”、排斥“异端”的宗教政策。对回教,禁宰牛羊,禁从大陆聘阿訇;对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大肆驱逐其教徒,原有的传教士改由日本人控制;对道教,禁传禁信。与此同时,大搞“寺庙神升天”,焚毁神像,没收财产,宗教发展大受影响。
台湾光复后,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恢复与发展。台湾宗教信仰自由,发展迅速,同时也出现一些新兴的宗教。2001年9月,台湾“行政院”通过“宗教团体法”草案,将宗教团体明定为三大类,即寺院、宫庙与教会,宗教社会团体,宗教基金会。

台湾宗教门类繁多,依来源可分成三类。一是源于祖国大陆的中国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等;二是由外国传入的,如基督教、天主教等;三是台湾本地创立的,如轩辕教与天帝教。虽然各宗教来源不同,教义和教规也有很大差异,但基本上相互承认与尊重,较少发生宗教之间的冲突。90年代以来,台湾岛内也出现许多新的宗教组织与派别,如新中华理教、新儒教、救世救、天宫教、真空教、存在教、科学人教、统一教与摩门教等。

道教。台湾的道教由大陆传入。在郑成功治台时,道教已以组织形式出现。1951年,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发起成立“台湾省道教会”,1968年7月正式成立所谓的“中华民国道教会”。道教府除设总会于台北外,还下设有台湾省、台北市与高雄市3个分会及各县市分会。到2000年,台湾道教寺庙8604个,道士33850人,信众455万人。道教属多神教,台湾道教宫观,有供奉三清玉皇、张天师、真武大帝、吕祖 等道教尊神为主的,也有供奉保生大帝、三山国王、开台圣王、开漳圣王等闽台民间神明的。

佛教。佛教在台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49年,国民党控制的“中国佛教会”迁台,1950年2月依法登记,并在各地设立分会。台湾佛教寺庙林立,信徒众多。到2000年,正式统计的佛教寺庙为4010个,佛教职业人数为9304人,信徒367.5万人。台湾还有多个佛学院与刊物出版。其中,佛光协会与慈济公德会两个佛教组织在台湾最具影响力。佛光协会前身是佛光山寺,创建于1967年,1969年成立佛光山朝山会馆,1991年成立“中华佛光协会”,1992年成立“国际佛光协会”。星云法师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与世界佛徒友谊会名誉会长。目前佛光山除在台湾有几十个道场外,在全球也有50个道场。

慈济公德会由证严法师创立,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佛教团体,在世界各地设有分会组织。本会位于台湾花莲县新城乡,主要从事慈善事业,相继建立了慈济医院、慈济护士专科学校与三个基金会,信众有300多万人。

回教。也称伊斯兰教。台湾回教由闽南传入。郑成功收台后,信仰穆斯林的士兵开始在台湾依照福建泉州清真寺兴建清真寺。日本统治时期,回教受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打击,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国民党退台后,约有2万穆斯林到台。1950年,台湾“回教青年会”创建“文化清真寺”,成为回民诵经、礼拜与祈祷之地。台北市、桃园市与高雄市等地均设有清真寺,共计6座,有阿訇执掌传播教义,并举办阿拉拍文讲习班。到2000年,回教信徒为5.3万人,神职人员34人。
天主教。1619年,西班牙圣多明尼会派(Dominican)教父随西班牙侵略军进入台传教,天主教自此传入台湾。1952年,罗马教廷将驻华公使馆由香港迁台,并大量增建教堂,广收信徒。1976年,天主教在台湾正式成立“中国主教团”。台湾天主教有7个教区与澎湖、金马2个署理区。到2000年,有教堂1193个,神职人员693人,信徒30.4万人,外籍传教人士664人。其中,高雄教区的万金庄圣母无染原罪大教堂被教皇若望保罗二世敕封为“宗座圣殿”。天主教在台湾建有一座神学院,241所学校,22所医院(诊所),9个出版社。

基督教。荷兰东印度公司占据台湾后,于1627年雇佣荷兰改革宗教会教士来台传教,基督教由此传入台湾。1949年国民党退台后,基督教各教派如卫理公会、浸信会、圣公会、神召会与长老会等先后迁台。到2000年,台湾基督教有教堂3857个,神职人员超过3000人,外籍传教士超过1000人,信徒59.3万人。设有神学院29所,各类学校62所,医疗机构29所,出版社78所。其分支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则是一个主张台湾独立的宗教团体。

轩辕教。1957年,由国民党老CC派成员王寒生发起创立。它以“继轩辕黄帝道统,恢复中国固有宗教”、“启发中华民族魂”为目的,以“尊天法祖”为信条,以“儒、墨、道三家同源”为理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以“光大民族文化,净化现实生活,提高精神生活境界”为实务。该教奉轩辕黄帝为宗主,传教所称“宗社”,信徒皈依称为“归宗”。总部设在台北市归绥街,称为“黄帝神宫”。到2000年,总计有21个宗社,教务人员150人,信徒15万人。

大同教。也称巴哈伊教或巴海大同教。1844年创建于波斯(今伊朗),1947年由大陆传入台湾,1970年完成社团法人登记。该教的基本教义是:宇宙间有一超自然造物主,人类一家,各宗教本质上同源,提倡“工作就是崇拜,服务就是祈祷”的生活原则。教务由信徒定期选举生产的数十个地方“灵使会”和台湾“总灵使会”负责。到2000年,外籍神职人员62位,信徒1.6万人。

天理教。由日本人中山美枝于1838年所创立,后流传于世界不少地区。该教信仰父母神欧诺弥格多,认为“父母神创造人类之目的,是要看人类过健康生活,而达到神人共乐之境界”。该教于1896年传入台湾,早期主要在台北、嘉义一带活动。日本投降后,教士多被遣返日本,教会活动长期处于停顿状态。1962年,日本传教士再度赴台恢复传教活动。1971年,在台湾正式成立“中国天理教总会”,但实权基本上仍掌握在日本教会手中。到2000年,该教布教所达150处,信徒2.4万人,外籍传教士32人。

理教。也称“在理教”。为中国传统民间宗教,由明末进士杨来如创立。日据时,理教已正式在台湾开始传教,后一度停止活动。1950年,该教总领赵东书召集在台教徒复教,设总坛于台北,赵被推举为第22代“总领正提点大法师”。观世音菩萨为该教主神,以“王伦八德”为教义,“淫、盗、烟、妄、酒”为戒律,强调“性命双修,内功外果,循儒家教条为入世规范,参佛法道功为出世修程”。主要经典有《无字真经》、《参经》、《心经》、《金刚经》与《道德经》等。到2000年,传教场所131处,教职人员638人,信徒18.7万人。

阅读全文

与清水祖师慈善基金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通胀保值债券收益率低于0 浏览:741
买国债一千万五年有多少利息 浏览:637
厦大教育发展基金会联系电话 浏览:175
广东省信和慈善基金会会长 浏览:846
哪几个基金重仓旅游类股票 浏览:728
金融债和国债的区别 浏览:515
银行的理财产品会损失本金吗 浏览:8
债券的投资风险小于股票 浏览:819
郑州投资理财顾问 浏览:460
支付宝理财产品分类 浏览:232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八条 浏览:856
文化礼堂公益慈善基金会 浏览:499
通过基金可以投资哪些国家的股票 浏览:943
投资金蛋理财靠谱吗 浏览:39
旧车保险如何过户到新车保险 浏览:820
易方达国债 浏览:909
银行理财差不到交易记录 浏览:954
买股票基金应该怎么买 浏览:897
鹏华丰实定期开放债券a 浏览:135
怎么查保险公司年投资收益率 浏览:866